动力工程学报
主办单位:上海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际刊号:1674-7607
国内刊号:31-2041/TK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16574 人次
 
    本刊论文
应对劳动力转移 发展山区机械化农业_农机化

  论文摘要:安康市将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劳务输出的组织力度,拉动农民收入呈较快增长态势。大力发展农机化,把更多的劳动力解放出来,积极投身第二三产业建设,不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和突破发展。

  论文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发展,农机化

  0前言

  近年来,安康市将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劳务输出的组织力度,拉动农民收入呈较快增长态势。从全市统计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安康农民人均纯收入2256元,而年增收额的70%左右都来自外出务工,同时农民外出务工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在推进现代农业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和解决好这些新问题。当前,深入研究并积极应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和农村的深刻影响,对我们扎实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

  1我市农机化与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1.1劳动力转移和农机化发展现状。

  安康市现有人口298万,其中农业人口250万人,适龄劳动力170万人,每年新增劳动力近5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在80万人左右。在农村劳动力中,男性占58%,女性占42%,年富力强的劳动力约占77%。因而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剩余劳动力多和低文化、低技能的特点。这两大特点既为劳务输出提供基础,又决定着劳务输出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劳务输出逐步发展,稳步上升。现在,年输出剩余劳动力在58万人左右,其中男性占67%,输出劳力占乡村劳动力资源的35%以上,规模已经不小。截止2007年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97.65万千瓦;农业机械总值达到5.77亿元;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2.15亿元,其中纯利润0.85亿元。从数字不难看出,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农机经营纯收入仅占到34元,1.5%。这进一步说明了我市农机化水平仍然非常低。

  1.2劳动力转移后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大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对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也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业劳动力资源匮乏。由于大量精壮劳动力外出,目前留乡务农的劳动力呈现文化素质较低、年龄偏大和以女性为主等特点,学习、接受和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相对较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缺乏优质的劳动力资源。二是农村公益事业难以开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致使本该由全体农户投资投劳的许多农村公益事业难以形成合力,无法正常开展。如乡村公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大大降低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土地撂荒开始成为农村的现实问题。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生产方式的建立,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具有了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的双重功能。随着市场经济的整体推进,务工收入在农民家庭收入中拔得头筹,实质是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对决,使大部分农民不再把农业生产作为经济收入的唯一来源,而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周期性、低收入性和高强度性,促使农民不再留念土地,土地撂荒开始成为时下的农村社会问题。四是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农村推广缓慢。现在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生产成本高、生产投入风险高(如养猪)、生产比较效益低,使一部分留乡农民(科技素质相对低)在接受先进农业技术和装备上处于被动,而农村公益性技术推广部门由于经费问题处于推广弱势,农业生产效益在短期内难以提高,发展现代农业难以形成有效推力。

  1.3农业机械化解放了生产力,减轻农业生产劳动强度。

  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减轻了劳动强度,促进了农业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大都在8-12年左右,只要注意维护保养,可以使用多年,因此,一次购买农业机械,可以在农业生产中长期发挥作用。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有作业类型齐全、作业质量好、生产效率高等明显优势。机械化秸秆还田、机械化化肥深施等等,对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现,彻底解决了水稻生产“三弯腰”问题。

  据统计,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中,一个劳动力只能种好5-7亩水稻,养活3-5人。而采用机械化作业以后,一台手扶耕整机日作业量15-20亩,一头耕牛日作业量2-3亩,机械为人工的5倍;一台联合收割机日收获量60亩,机手及辅助工3人,平均每人收获量20亩,一个劳动力每天收获不足一亩(收割、脱粒),机械为人工的20倍;排灌、植保、插秧(抛秧)、运输等方面,机械化工作效率均是人工作业效率的数倍。此外,有试验表明,机械化插秧亩增产5-10%,机械化收获亩减少损失3-6%。可见,农业机械化作业比传统农田作业不仅能增产增效,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还节约成本,节约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也促进了农民增收。因此,要解决因劳动力转移而造成农业生产力紧缺的问题,保证粮食安全生产,就必须在农业领域大力推广和应用农业机械,必须充分发挥粮食优势产区对粮食安全保障的支撑作用,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地位,全力发展现代农业。

  2劳动力转移趋势与农机化发展趋势。

  安康市的劳务输出,始于八十年代中期,至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起步阶段(1989年以前)。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制度后,农村劳动力开始挣脱土地束缚。随着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富余劳动力开始了流动转移。(2)加速发展阶段(1990—1995年)。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引发全国性的民工潮,我市劳动力跨地区转移加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劳务输出初具规模,外出人员多属自发,缺乏政府引导、管理和服务。(3)快速发展阶段(1996—2002年)。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转移输出的地域进一步拓宽,劳务收入大幅增长,有组织的输出显示出较好的示范推动作用。(4)高速发展阶段(2003年以后)。国家实行公平开放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取消各种不合理限制,改善进城务工环境。省委、省政府确立发展劳务输出产业战略,2004年3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的实施意见》,输出规模创出新高,技能培训得到加强,输出质量得到提升,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劳务输出的组织工作、劳动力资源开发培训工作、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有待加强。这个发展过程表明,政府的政策导向、服务水平对劳务输出的发展至关重要。200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个全面研究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指导文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劳务输出进入组织化阶段的重要标志。年58万人的农民工规模,40亿元的现金收入、占农民增收70%多的比例,不言自明地彰显着其在安康当前产业结构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而其对我市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则更为深远。这也将注定劳务输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定显上升趋势,预计到2010年全市劳务输出人数将达到65万人。

  经过农机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多年来的共同努力和扎实工作,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迅猛发展。2007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农业机械总值、农机经营总收入分别比2003年增长37.28%、39.7%、27.98%,小麦脱粒基本上实现机械化;水稻育秧、收获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畜牧饲草加工机械化发展迅猛,已成为农机作业的新亮点;农机市场化、社会化服务雏形基本形成;农机大户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已成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市场主体,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认同,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也是当前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宽,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

  农机化发展指标和劳动力转移对比数据表

  劳务输出人数(万人)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农机总动力(万千瓦)

  农机经营总收入(亿元)

  2003年

  36.5

  1417

  71.13

  1.68

  2004年

  50.15

  1505

  73.15

  1.74

  2005年

  52.4

  1798

  77.63

  1.79

  2006年

  56.7

  1953

  82.79

  1.97

  2007年

  58

  2256

  97.65

  2.15

  2010年(预计)

  65

  3000

  100

  2.5

  劳动力转移趋势与农机化发展趋势图

  由上图可以看出,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机化发展的各项指标均成正比增长,随着劳动力转移人数的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也随之增加,增强了农民购买力,从而也促进了农机化水平的提升,农机化水平的提升,解放了劳动力,反之又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3主要对策措施、政策建议。

  3.1当前加快农机化发展的内部环境和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农机化工作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期。近四年党中央连续发出四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后,相继又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年年翻番,为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及农业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机遇和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业机械化工作高度重视,扶持政策出台、投入增加,促使农机数量快速增长,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这是农机行业千载难逢的机遇期,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陕南突破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民对农业机械需求量迅猛增长。省发改委印发的《促进陕南突破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陕南突破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基础设施先行,依托山水,全面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缓解瓶颈制约。坚持因地制宜,多元发展和富民为本,通过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和种养加结合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目前全市畜牧、茶叶、蚕桑、魔芋、烤烟、中药材等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加工机械需求迅猛增长,为农机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了广阔空间。国家农业机械化进程进入中级发展阶段,我市与全国、全省差距进一步拉大。近年来我国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在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为79.57%、78.32%,基本实现了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机械化栽植和收获水平分别为9%和38.8%;玉米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为58.72%和4.73%。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41.3%,开始进入农业机械化的中级发展阶段。安康与全国、全省相比,除了小麦脱粒基本实现机械化脱粒外,其他主要农作物的机械化作业程度还非常低,依据2007年农机化年报,小麦、玉米、水稻机播水平(水稻含机插、机抛)分别为1.5%、3.1%、12.8%,与全国全省的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拉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从事农业产业的劳力、畜力严重不足。

  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使得季节性缺劳矛盾十分突出,机械代替人力、畜力已成为必然趋势。也就是说,由原来依赖和占用人力资源向依靠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农业装备转变,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增机减人”的趋势不可逆转,对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的需求将呈现出刚性增长的态势。农业产业多样化,带来了机械需求的多样性,与现有机械的市场供给矛盾突出。安康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造就了生物多样性,演绎了产业多样化,进而带来了机械需求的多样性。且产业种类多,规模小,与国家支持推广的农机产品及适应产业发展急需的机械产品矛盾突出。选择适合山区生产条件,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机械,需要我们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受作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装备结构不够合理,动力机械配套农具减少。虽然我市农机总动力持续增长,但装备结构还不够合理,动力机械较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具较多、大中型机具少,低档次机具较多、高档次机具少,“三多三少”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虽然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我市由于经济条件薄弱,有能力享受到购置补贴政策的农户还很少,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还不能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柴油价格涨幅较大,农机作业成本显著增加,影响了农机效能的发挥。

  3.2农业机械化应对农村劳动力大转移后的建议。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随着留在农村的青壮劳动力减少,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艺农机结合,降低劳动强度,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也是适应农村从事农业劳动力结构和数量变化的必然要求。要坚持做好农机扶持政策,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不断改善机具装备结构,提高农机化的作业水平。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专业户,推动农机服务的市场化、专业化和产业化进程。

  一是要加强农机化技术培训。农民既是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我国二三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提高农民素质关系重大。农机系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培训职能,按照“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广开办学门路,提升自身素质,完善教学装备,提高农机培训的社会竞争力。依靠农机培训资源,继续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一方面,要针对当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的结构变化,切实抓好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努力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另一方面,要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断增加的实际,加大转移就业培训力度,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更好地适应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需要。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惠及千家万户的惠农政策。国家省级在制定购机补贴目录时,既要从全局着眼,又要照应不同地区各自的实际情况。除了推进主要农产品关键环节生产机械化这个重点外,还要加大贫困山区购机补贴比例,重视发展具有区域和地方特色的设施农业、经济作物、畜牧水产、水果蔬菜等农业机械。针对山区,补贴目录的制定要具有多样性、经济性、小型性、实用性一机多能的特点,尤其要兼顾山区特色产业生产。要充分考虑山区对机械需求的多样性和农民经济收入较低的实际,在机械选型、补贴标准、财政信贷支持等操作方法上给予充分的扶持优惠,甚至出台特殊政策。没有山区的机械化,全国农业机械化就难以实现。

  三是要壮大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既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出了迫切要求,又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要在重要农时季节和关键生产环节,切实搞好各项服务。产前重点搞好信息引导、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中重点搞好技术指导、病虫统防统治、机耕机播机收;产后重点搞好市场营销、加工储藏、产品运输。农机购置补贴促使农民购买大型农业机械,开展代耕代种等作业,增强了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既提高了农机使用效率,又促进了农民增收,还推动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随着农机数量和品种的迅速增多,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应运而生。他们广泛组织农机跨区作业,签订作业合同,开展农机作业“一条龙”服务,既增加了户收入,又解决了无机户缺劳的矛盾。

  四是要进一步改善农机生产作业条件。一方面要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实践证明,实施农业产业化在解决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牢牢抓住产业化这个重点,加快培育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推进产业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另一方面要全力提升农机耕作水平。长期以来,我市农业主要以小规模生产方式为主,农机耕作水平发展程度偏低。为此,我们必须解决好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和机械化大规模作业之间的矛盾。发展农机大户,依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恢复兴修机耕路,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农机协会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提高农机装备水平;要组织联合体,支持鼓励装备大型农业机械,以机械化推进规模化和标准化。从而把更多的劳动力解放出来,积极投身第二三产业建设,不断推动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和突破发展,为建设生态、平安、和谐、富饶的安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动力工程学报》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动力工程学报》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